查看原文
其他

陈学强: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

编者按:为了充分发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级研究机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强阵地功能、决策智库功能和学术殿堂功能,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202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开展了2020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好文章”评选活动,经过院内外专家三轮严格评选,从院属各单位推荐的我院在职人员2020年发表的216篇候选文章中,评选出“好文章”50篇。“马克思主义研究网”公众号将联合“新时代新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国际思想评论”、“科学与无神论”、“思想火炬”、“马经青年”公众号分期推出评选出的50篇“好文章”,以飨读者。

 

摘要: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本国的国情和社会主义实践,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把社会主义的旗帜举住了、举稳了,还根据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进行了创新和发展,成功把科学社会主义推向了崭新的阶段,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时代价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了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了世界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这包含两层深意:一是社会主义不可能有一个适用于一切国家、一切时代的固定不变的模式,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二是社会主义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必须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不断前进。这既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待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态度,也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把握住了不能采取固化模式去认识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对于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和总结世界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社会主义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问世,标志着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实现了人类对社会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认识上的飞跃。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仍处于上升期,欧洲各地正在酝酿和爆发革命。马克思恩格斯在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基础上,充分吸收前人成果,认真总结国际工人运动经验,以科学的态度观察分析当时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矛盾后,开创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这一理论体系,准确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既是一个严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又是一种开放的、发展的理论形态。这一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和寻求解放的正确道路,从而成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纲领。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中,其创始人从不拘泥于已有结论,而是根据所处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修正和创新,并在实践中完善和发展。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进行科学预见时,没有为社会主义社会规定固定不变的模式。相反,恩格斯警告那些庸俗的社会主义者不要从马克思著作中找一些不变的、现成的、永远适用的定理:“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共产主义不是学说,而是运动。它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只有空想社会主义者才把社会主义当作固化的、一成不变的,并“力图把新的呓语和幻想强加于人民,而不把自己的认识领域局限于研究人民自己进行的社会运动”。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是完全照搬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模式创建的。马克思恩格斯根据19世纪的社会发展状况,得出未来的社会主义革命要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并获胜的结论。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在俄国实践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但他并没有被理论的框框所束缚,而是从变化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在深入分析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个或几个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科学论断。1915年,列宁指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1917年,他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后,列宁特别注重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探索。“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列宁正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革命及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创立了列宁主义,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留下了宝贵的理论财富。

二、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本国实践结合,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历史事实告诉我们,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能亦步亦趋走别人的道路实现自己的发展振兴,也没有一条一成不变的道路可以引导所有国家实现发展振兴,一切成功发展振兴的民族都是找到了适合自己实际的道路的民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继承人类创造的各类文明成果中开辟和前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的。

在带领人民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改变我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敏锐地把握住了推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历史机遇,在以“战争与革命”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独立自主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之路,顺利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开辟了中国式工业化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对于我国问题之把握始终坚持中国主体性。他说:“马克思活着的时候,不能将后来出现的所有的问题都看到,也就不能在那时把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加以解决。俄国的问题只能由列宁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由中国人解决。”他总结我们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他坚决反对用教条主义观点看待马克思主义,在1957年党的全国宣传工作会议总结会上强调:“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向前发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停止了,老是那么一套,它就没有生命了。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是不能违背的,违背了就要犯错误”,正是基于这种独立探索、实事求是的精神,中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到“文化大革命”前的十年中,虽然遭受过严重挫折,但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以1966年与1956年相比,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了3倍,从1965年起实现了石油全部自给,全国农业用拖拉机和化肥施用量都增长6倍以上,农村用电量增长70倍。

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类迎来了一个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发展机遇期,传统的社会主义实践模式逐渐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抓住历史机遇,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说:“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1982年,他在党的十二大上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带领全国人民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由此中国踏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根据世情国情党情和时代条件的变化,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比重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8%增长到15%以上,国家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提高了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全球的和平发展与稳定做出了贡献;释放了社会内部的活力,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品质被充分激发出来。从根本上说,改革开放是我们党领导的一场伟大革命。在这场革命中有一条经验尤为关键,那就是作为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根本遵循,坚持带领人民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没有失去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党在诸如发展模式、发展规划、党内法规等重大问题上,始终根据世情国情党情变化来调整。正是因为党的坚强正确领导,我们既没有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没有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走了一条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适合本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正确的道路,既牢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有效解决了我们遇到的各种问题,使中国取得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巨大成就。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世界在变化,中国也在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不断与时俱进,随着形势和条件的变化而向前发展,才能充满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审视国际国内新的形势,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把社会主义的旗帜举住了、举稳了,还根据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把科学社会主义推向了崭新的阶段,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时代价值。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体现了这些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的成果,使新时代中国真正走近了世界舞台中心。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根据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需要,形成一系列新布局新方略,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2013年至2019年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接近30%,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2019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70892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0276美元,突破1万美元,预计“十三五”期末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00万亿元,这标志着中国向高收入国家水平又迈出坚实的一步。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水平大幅提升,社会保持和谐稳定。近年来,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9年末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降至0.6%2020年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全国8个贫困县将全部脱贫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的非凡政治智慧和理论勇气,提出了“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以稳中求进为工作总基调”等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提出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等一系列具有鲜明科学性、实践性的新理念,创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了“坚持以维护党中央权威为统领加强党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十个坚持”这样具有鲜明时代性、先进性的新理念,创立了习近平外交思想;创立了习近平强军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和当代中国军事实践发展新境界,为推进新时代强军事业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提出了“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等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理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这些思想内涵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对中国走向未来应该“坚持什么”提出了明确要求,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经济、法治、生态、外交、军队建设等领域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将引领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上取得新胜利,必将引领世界的方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眼于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了世界意义。2019年,中国GDP占世界的比重达16.4%,比2012年(11.5%)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升。2018年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国家人口规模约15亿人,随着2019年中国迈进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国家行列,全球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国家人口规模接近30亿,这是中国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推进,如何改善全球治理,缩小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约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主义行径,是事关人类发展进步的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人类的高度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被多次写入联合国文件。国际社会越来越认识到,中国正在为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福祉,正在为破解世界经济发展难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领导建立了多个全球合作机制,如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金砖国家机制、新开发银行等,不仅为缩小全球经济社会的鸿沟贡献了智慧力量,也为建构一个更加公平合理的世界新秩序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世界经济低迷的大背景下,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中国将是2020年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保持正增长的国家,这也将为世界经济稳定走向复苏创造更好条件。在人类现代化进程中,截至目前,全球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不超过30个、人口规模不到10亿,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还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追随者、赶超者。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描绘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按照这个建议确定的目标,在全球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推进现代化进程,在体量、规模、影响上具有重大的世界性意义。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到现在,随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经过了从理论到制度、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发展历程。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社会主义虽然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但存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这个“通法”,“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170多年的科学社会主义史充分表明,只有坚持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科学社会主义,才能使科学社会主义获得勃勃生机,不断开辟新境界,达到新高度。实践证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但没有丢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而且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新的重大发展。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真理之光更加璀璨夺目!

 

(作者简介:陈学强,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0年第1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